汉武帝也有穷的时候
月光族刘彻
中国论文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刚一登基,就遇到了权和钱的问题。
首先就是权。爸爸死后,本以为自己马上就能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却谁知,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奶奶手上。
其次还有钱。虽然爸爸留下的钱真的是很多,据说国库里穿钱的绳子都烂了。但所有的月光族都告诉我们,挣的永远没有花的多。刘彻为啥就那么会花呢?据知情人士透露,除历代都有的*府正常开支和皇室日常开支外,刘彻还有三个重要的花钱地方。
第一,打围子。
自从匈奴冒顿单于弑父自立之后,与大汉朝打围子就成了历代单于的头一件大事。比如在白登这个地方,就把刘邦围过,刘邦好不容易才脱身,后来匈奴又邀请吕后到大草原上去耍耍,吕后说自己太老了,不想去。一直到刘彻亲*,这才正式接受匈奴的邀请,准备在长城内外搓一盘很大的麻将,要早打,要大打,要打世纪大战。
而要打世纪大战,首先就要有常备*,以前那种老百姓自带粮草,跟临时出差似的兵役制就不太合适,必须由国家出钱。光养这些兵还不够,还要有武器,比如弓兵吧,那弓箭的成本可不是玩儿的。
而最最重要的,是养马,匈奴GDP不到汉朝的零头,为啥能跟大汉朝打围子?就因为有马。马是啥,马就是古代的坦克,那速度,那冲击力,那机动性,在火枪出来之前,几乎没有敌手。马少一点儿也就罢了,靠着密集的弓箭还能应付,但匈奴几十万匹好马,你人少吧,他左右前后包抄,让你跑都没地方跑;你人多吧,人家冲过来打过去,把你分割得鸡零狗碎;你败了吧,跑不过人家;你赢了吧,追不上人家。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要打匈奴,首先得养马,要有好牧场,还要有好马种,而好马种当然不能去求匈奴,要去西域,去大宛,大宛不给怎么办?打!这些都是成本,更要命的,马不仅前期投入成本,后期维护成本一样高,养马比养车还费钱,因为马不光要吃草,还要有马夫,车至少不一定要用车夫吧。
第二,盖房子。
想当初萧何趁着刘邦在前面打仗,在长安修起了非常豪华的宫殿,周围二十八里,刘邦算是有良心的,大骂萧何,说天天打仗,老百姓过得这么苦,你居然大修宫殿,忘记了阿房宫吗?结果萧何强词夺理,说做皇帝么,这个办公大楼就不能和县*府大楼一个档次,否则没人瞧得起您,再说了,你现在建得很一般,后面的皇帝忍受不了,就会越来越豪华,还不如一步到位,建个超级拉风的,二十八里,一天都逛不完,后面的皇帝也不会再有动作啦。
可到了刘彻当上皇帝,不仅把未央宫翻建一新,增加了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常、金华等殿,而且新修了更为阔气的长乐、建章、甘泉。四大宫殿之外,又有上林苑,里面有离宫七十所,二十八里算什么,直接三百里。什么,阿房宫也是三百里,那不行,咱再来两个,甘泉苑五百四十里,宫殿一百多个,西郊苑四百余里,离宫三百多个。
别的不说,单凭这基础建设的投资,刘彻算是彻底奠定了汉朝一哥的位置。但这些都是要钱的啊。
第三,铺场子。
光打仗,光盖房子,人生还是少了点乐趣,所以刘彻还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封禅,五岳剑派从何而来?自五岳而来。五岳又自何而来,自刘彻而来。想当年秦皇也只是封泰山上面一棵树做五大夫,刘彻更厉害,直接封了五座山,那排场,那赏赐,见过的一辈子也忘不了。再比如巡狩,刘彻还是个旅游爱好者,时不时就带上一帮驴友,带足行头、装备、车马,到处观光、打猎、游玩,再顺便祭一下皇天、后土、江神啥的。可旅游也是很花钱的――不花钱那叫流浪,路费、住宿费、导游费、小费、景点娱乐费,当然,也许不用皇帝自己去花,但花谁的钱,最后不都是大汉朝的钱吗?
这些都是与前任比起来,很大很大的开支。那么,这些开支靠着汉初八十年的积累,是不是够呢?刘彻又有什么新的生财之道呢?
汉朝的收支账
在武帝初年,朝廷有哪些收入,又有哪些支出呢?
收入总的来说,有两大块,一块是*府收入,一块是皇室收入。支出么,当然也是两大块,*府支出,皇室支出。
*府的收支由大司农――当时还叫大农令――管理,大农令曾经还叫治粟内史,又是农又是粟的,听名字就知道,跟农民有关,跟粮食有关。
所以*府收入里,最大的一块就是田赋和算赋。田赋就是你种多少田,交多少粮,算赋就是你家里有几口人,交多少钱。
田赋一开始是粮食产出的十五分之一,后来汉文帝有可能是天性仁慈,也有可能是与免租赋的吴王竞争,免掉了农业税,到景帝时,再恢复,不过只有三十分之一,百分之三点三,算得上薄赋了。
不过有两点不好,一是田赋以百亩为单位,就是说你家哪怕只有一亩地,也必须按百亩来交租,你说这不是坑爹吗?你说这不是逼着土地集中吗?二是除了交田赋外,还要交人头税。如果人头税少收一点也就罢了,可人头税分量还真不轻,每人一百二十钱。按照汉景帝时的御史大夫晁错的计算,五口之家,假设收一百石米,田赋就是三点三石,算赋是多少呢?因为算赋只收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不算老人小孩,假设五口之家有三个大人,则算赋三百六十文,也相当于三石米,几乎相当于田赋乘以二。
但是且慢,还有更赋。啥是更赋,就是国家要求每年参加若干天义务劳动,不想参加义务劳动的,可以交钱,由官府雇人替你干。有人说啦,那不是好事么,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对穷人应该没啥影响吧。你就不知道啦,义务劳动有两种,一种是每年在本地劳动一个月,另一种是去边疆劳动或站岗三天。
这第一种劳动也就罢了,反正在本地,一个月咱就忍了,第二种劳动尤其坑爹。才三天怎么叫坑爹呢?家在江南,去西北凉州义务劳动,万里之遥,靠两条腿走过去,得走多久,这都不坑爹还有啥坑爹?还得食宿行自理,这都不坑爹还有啥坑爹?现在知道为什么大秦朝的人似乎总在路上了吧,知道为什么陈胜在路上,吴广在路上,刘邦也是和一伙人在路上,别人跑光了自己只好也逃亡了吧?对的,这个坑爹的制度就是大秦朝留下来的,而大秦朝的制度又是从秦国继承下来的。本来对于秦国,去边疆义务劳动三天,去半个月回半个月也能接受,可秦国变成秦朝之后,去半年回半年,这日子就没办法过了,家里的地没人种,还得带足干粮盘缠,你说这不是坑爹是什么?还有那更远的,半年都不够,还没回来又要去了,大秦朝就下了死命令,必须多长时间内给我赶到,结果倒好,陈胜吴广等一伙人在路上遇到连日大雨,就闹了事。 所以汉朝就吸取教训,坑爹的制度虽然坑爹,但没有也不行,因为*府没那么多钱去雇人,人可以不去,但必须给钱。如果不参加本地一个月的义务劳动,你可以交两千钱的“践更”,差不多相当于十八石的粮食,如果不参加边疆三天的义务劳动,必须交三百钱的“过更”,相当于两石半的粮食。
所以大致算一下农民的负担,按五口之家百亩之田,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全部大约占十分之一,算是孟子理想中的情况。但是考虑到田赋以百亩为基数,再考虑到算赋和更赋都以货币交税,就是说要把粮食换成钱再交税,中间又有奸商们的抽头,再考虑到风不调雨不顺,就比较多一点了。如果“践更”也要交的话,税就有些重了。
也就是说,*府收入这边,算不上苛捐杂税,但也只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府支出呢,一年大约有四十多亿钱,一半用于公务员工资,另一半做其他用处,打仗啦修河啦,然后就是存着,老子存给儿子,儿子存给孙子,最后被孙子一下子花光。
那么皇室收入呢?名堂就比较多啦,皇庄、皇田、皇家园林的收入,工商税收、关税、矿产收入等。这些收入有多少呢?非常多,有八十多亿钱,是*府收入的两倍,如果*府税收只是合理的话,大约是因为当时的工商业的确比较发达。
皇室收支由少府管理,这是皇家的零花钱,衣食啦,车马啦,游玩啦,小费啦,修建园林啦。
这下就知道为什么刘彻必须要寻找新的财*收入了。想想看就知道了,皇室的支出假设增加一倍。所以刘彻必须有新的财*收入来源。
加税,不可取,很多年后一个叫朱由检的皇帝已经尝试过了,农民是真会造反的。算赋这一块,文帝以现在人口增加了,每人不需要那么多税为由,减少到了四十钱,刘彻又恢复到一百二十钱,同时,未成年人,又增加口赋二十三钱。但也还是杯水车薪。
那么只能在工商业上面打主意了,自古只有农民造反,没有商人造反的。那么怎么把商人的钱转移到朝廷这里来呢?直接没收?不好,那样会出乱子,那样一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商人啦,然后大家都是穷人,还收什么税啊!
可以卖地?说得好,可惜错了。地在明朝清朝的确值钱,一块地还要分两次卖,一次所有权,一次使用权,叫田底田面,或叫田骨田皮。可在汉朝,地不算值钱,为什么?因为工商业利润高啊,工商业平均利润据司马迁说,至少有百分之二十,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行业,没人愿意做。
有更赚钱的投资途径,谁还愿意守着一块地?还不是因为其他行业都赚不了什么钱,或即使能赚钱风险也太高,担心被官府侵占,这才去买地,利润低是低点儿,可是能保值。比如汉朝吧,一亩地平均六百钱,一年产米一石,值一百二十钱,就是说买一亩地,一年挣百分之二十,虽然只有其他行业的下限,但风险较低,但如果地价高出一倍,利润就太小了,人家还不如投资工商。
所以刘彻卖地是卖不了啥钱的,汉朝六百钱一亩地,在清朝值四十两银子,相当于四万钱一亩地,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于是,贫困潦倒的刘彻只能想出一个办法,招安一批商人,让他们为国当家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