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塑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简述30180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临床科研与诊疗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简述


摘 要:本文阐述了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现状,指出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的特点,突出方言词汇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论文


关键词: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贾维秀(1986-),女,土家族,湖南湘西吉首人,单位吉首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2


长期以来,汉语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的研究相比之下显得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汉语方言调查和研究的深入,学者认识到方言词汇差异研究也很有必要。李如龙《汉语方言学》指出,随着单点方言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几部巨著的出版,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得到更为确切的认识,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即使在官话方言区也很明显。他将方言差异归纳为六种类型,为研究者提供可行的方法。如今,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呈现多元化,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以中国知为例,2000―2014年有83篇,其中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10篇。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大批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的专著和辞书,如李如龙的《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董绍克的《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官田一郎的《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通过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揭示方言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


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比较比较普遍,大多数论文在比较时采取横纵两条线的比较方法。从横向比较方面来说,就是共时比较,无外乎与普通话,官话和方言内部的比较,从而揭示词汇特色。张晓燕(2005)从词形、词义、词源三方面来比较宣城城关话与普通话词汇。得出宣城江淮官话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都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差异,具有自身的特点的结论。[1]鲍红(2011)认为安庆方言词汇在词形、词义、造词理据和词的来源等几方面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诸多差异,使安庆方言的特色从词汇层面得以凸显。[2]刘丽娟(2008)通过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指出河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认为通过两者比较一是显示出近年来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二是显示出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的差异,为研究河南方言,丰富方言语料库贡献一份力量。[3]


二、通过与周边方言词汇的比较,揭示方言与周边方言的相互影响和亲疏源流关系


齐艳芳(2014)通过词汇比较,通过词汇比较,得出怀远方言与以合肥方言为代表的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关系最为亲密,与以宿州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郑曹片的关系次之,与以信阳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信蚌片的关系最疏远的结论。谈到与周边方言亲疏关系形成的原因时,认为既有语言自身的因素,又有历史移民、行*区划、交通往来等非语言因素。[4]徐红梅(2003)指出皖北方言主要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的中原官话,皖北方言处在其他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在词汇上具有从中原官话向江淮官话的过渡性。纵向角度通过皖北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揭示了皖北方言与周边方言点的亲疏关系,即皖北方言与苏北、鲁南及豫东的中原官话关系密切,与皖中的江淮官话关系要疏远一些,但皖北方言在词汇上又不能与江淮官话截然分开,具有向江淮官话过渡的特点。[5] 曾怡华(2008)将江华县胡青村新化话与新化县新化方言词汇从异形同义、同形异义、异形而实有同有异、词源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得出新化方言与江华县胡青村新化话之间词汇差异的原因从语言内部因素和语言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具体点方言词汇的比较分析,能够做大程度还原小点方言词汇原貌,将小点方言树立称为一种汉语方言脱离原有语言环境逐渐演变分化的典型。[6]


三、通过方言词汇因接触产生的变异和新老两代使用情况的比较,预测方言词汇发展趋势和探究变化的原因


贺菁(2012)认为由于受到普通话强势地位的影响,衡阳方言词汇变异明显。年轻人日常话语交流中,方言词汇呈现不断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但是仍旧具有强大的活力。词汇变异主要受到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和场合因素的影响,词汇变异的使用情况呈现一定的社会分布规律。文章还探讨了衡阳方言在和普通话的接触中产生词汇变异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言的自我调适机制,省力原则等;另一方面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如语言接触的强度和年轻人对衡阳方言及普通话的使用的态度等。[7]李盈(2012)通过分析,认为新、老派词汇存在语音、结构、理据等方面的差异,说明新派对老派词汇是选择性的继承,对外部词汇是开放式的交流;新、老派之间词汇差异的来源主要是普通话词汇,另外还有流行词语、其他方言、旧词新意等,差异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变迁、语言规划、文化交流、年龄差异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新派反而会使用一些老派使用的词汇以显示自己的资历,但又在所难免受到普通话以及其他外部词汇的影响,在不断的选择性继承和吸收中,武汉方言词汇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8]


四、通过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考释本字,揭示方言词汇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徐红梅(2003)通过与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比较,发现皖北方言词汇保留了一批古代汉语词语。从词源的比较这一角度,举例说明皖北方言中保留的许多不常用的古汉语词,这些古汉语词在皖北方言中,有的是直接传承下来的,意义和用法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却存在着很大变化,如词义有扩大或缩小,词性有所变动,但是可以看出是皖北方言词语的源头,说明了皖北词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也说明皖北方言词汇有古代汉语的历史层次。[5]刘丽娟(2008)通过对河南方言词汇进行历时比较,发现河南方言不仅继承了相当一部分古代汉语而且继承上古汉语词语也比较多。[3]王靖(2014)通过正阳方言词汇的纵向比较。从历时的角度对正阳方言词汇进行考察和探究,对词汇系统中保留的古代和近代汉语词进行了举证分析。通过正阳方言与古代汉语词语相同的词语、与古代汉语词形相同而意义有所变化的词语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可以看出正阳方言词汇对古汉语词的继承演变关系。[9] 五、通过方言词汇某一词类的研究,揭示方言词汇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


章黎平(2011)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比较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10]李康澄(2005)以湘方言特证词为研究对象,以李如龙先生“方言特征词理论”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制定1136条调查词用表,对湘方言三大片中的八个方言点进行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一共筛选和提取了371条特征词。进一步将特征词进行分层和分级,将特征词分为湘方言区特征词(208条)和区间特征词(163)两级。其中湘方言区特征词又可分为两级:一级特征词和二级特征词,一级特征词共有82条,二级特征词共有126条。论文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湘方言特征词进行考察。共时考察从特征词的词类、语音结构和义类三个方面展开,历时考察主要从传承词、变异词和创新词三个方面进行。通过比较表明,湘方言与官话和赣语关系最近,而且和官话中的西南官话关系尤为密切。[11]


六、方言词汇比较理论研究。


董绍克(2002)指出方言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素及构词的类型的不同;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义位、义场及语素义的不同;方言词汇成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及古语词的不同;方言词汇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挖掘了方言词汇中一些新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新的规律,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词汇学的理论宝库,而且能引发我们对汉语词汇问题的一些新思考。[12]邢向东(2007)肯定了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还需进一步深化方言词汇比较和方言特征词研究以及方言外来词和方言对普通话词汇渗透过程的研究,并只出了方言词汇研究具体存在的问题。[13]李如龙(2002)系统论述了方言特征词的涵义、存在的客观性、词汇特点、来源演化、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在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上具有指导意义。[14]


总的来说,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发展较快,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将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相结合。外部比较指某一方言与共同语或其他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内部比较是指某一种方言内部各片或方言点之间的词汇比较,内外比较相结合更能反映出方言特色。二是有共时比较也有历时比较,便于揭示方言的源流关系。三是有整体比较,也有局部比较。有的论文着眼于方言词汇的某个具体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揭示方言词汇的细微差异。有的从整体上论述,反映出方言词汇的整体面貌。


虽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比较的面不够广。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做得较多,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比较做得还不够,特别是方言词汇内部细小的差异很少有人去研究。二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单一,多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词形、词义的横向比较,缺乏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综合比较。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宣城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鲍红.安徽安庆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刘丽娟.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齐艳芳.怀远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5]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6] 曾怡华.江华县胡青村新化话与新化县新化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民族大学,2008.


[7]贺菁.语言接触背景下方言词汇变异研究―以衡山年轻人为例[J].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李盈.武汉方言新、老派词汇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王靖.正阳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0]章黎平.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1]李康澄.湘方言特征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2]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2.


[13]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14]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特征词[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