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瞻产业研究院专注于中国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生活美容是指运用化妆品、保健品和非医疗器械等非医疗性手段,为消费者进行的诸如皮肤护理、按摩等带有保养或保健性的非侵入性的美容护理服务,具体包括美发、美甲、面部美容护理、美体塑身、足浴、SPA和化妆服务等。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健增长,中高收入群体壮大具备较大消费潜力。疫情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阶段性受到影响,但整体仍呈现稳步增加态势,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5.6%。MGI数据显示,~年,年收入超过16万元的中国城镇家庭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从万增至1.38亿。到年,还将有万家庭进入这一较高收入区间,彰显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较大潜力。
生活美容行业消费者画像
根据《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年中国的中高收入及高收入消费者群体已占据城镇家庭消费55%的份额,且未来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消费结构呈现分化趋势,中高收入家庭消费实力强劲。根据麦肯锡调研数据,年,中国消费者支出同比增长5%+/基本不变/减少5%+的占比分别为16%/62%/22%,年该比例分别为32%/47%/22%。分收入层级来看,高收入/中高收入群体呈现更强的消费意愿及消费升级趋势,年减少消费支出的占比仅为14%/20%,低于年的18%/21%,且在提升颜值和改善体验等品类上倾向于选择价格更高的品牌。受益于该部分人群的消费支撑,-年天猫上的高端护肤品品牌(即TOP且平均售价超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2%,远超大众品牌的16%,高端化趋势仍有望延续。而中低收入人群减少支出的占比则相较于年有所提升,在购买时也会进行多渠道比价或等待促销活动。
一般门店的目标客户以女性为主,各类产品对应的目标客户都不同。比如有按摩服务的减肥产品,其目标客户一般在35-55岁的中产女性为主。生美行业的部分企业虽然加入了一些连锁品牌,可是运营方式一般都是以个体户形式的私人小作坊运作为主,是一种典型的”坐商”,主要覆盖门店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人群,一般以常住人口为主,有些门店也会开在商业中心,以白领为目标客户。
由于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爱美意识的提升,生活美容消费作为享受类的消费比重不断提升。生活美容服务业的消费人群规模持续扩大,支撑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其中美发、美容美体、美甲占据生活美容消费的前三位
我国生活美容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和用户区域差异化现象来看,一线城市在适龄女性群体中渗透率高达40.4%,而在三线城市的渗透率只有16.3%,四线城市还不到15%。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他们的退休生活不再拘泥于传统,越来越多“银发族”选择迈出家门,走进美容院,享受身体调理和面部护理带来的全新体验,60、70岁以上老年人逐渐成为美容院消费新主体。一是消费能力的增强,二是消费观念的转变,让老年人群体开始进入一些新的消费领域,乃至成为一些领域的消费“新主力”。
生活美容行业发展前景
我国新消费时代“颜值经济”较为火热,国民对美容美发服务的需求增多,美容美发行业也因此涌入大量企业。根据美容行业市场分析数据显示,-年我国美容美发相关企业注册量都是呈现逐年增加,且增速都在30%以上。而且截至年1月底,中国美容美发企业累计注册总数已经超过84万家。
自年起,我国生活美容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年受新冠疫情的减少,人们外出减少,消费收缩。年,我国生活美容市场规模为.2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多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