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塑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裹小脚到过度减肥,是什么在摧残女人 [复制链接]

1#

从“裹小脚”到过度减肥

何东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有了充足条件去改造、装扮自身,也有更多理由去追求更加美丽的人生。所以,现在的人无论男女,从相貌到衣着,“美人”越来越多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享受美,是人的天性和权力,也正因为那些追求美丽人生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更多灿烂和精致。但物极必反,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一个“枉”走向另一个“枉”。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有很多人走向了误区,甚至极端。就拿时下最流行的减肥来说,现在的女人,几乎没有不说自己胖的。于是乎,都在想方设法地瘦身。各类减肥药品、保健品琳琅满目,各种瘦身、塑身衣物和器材千奇百怪,还有各种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方式等等,甚至有的人为了减肥节食、绝食,通过输入液体葡萄糖来维持生命……减肥百态,让人感叹、感慨、惊讶、怜惜,所以就有人调侃:如果你崇尚运动,你将成为一个结实的胖子;如果你练瑜伽,你将成为一个柔软的胖子;如果你节食,你将成为一个虚弱的胖子;如果你绝食,那么恭喜你,你将成为一个死胖子。当然这仅仅是一番笑谈。在众多的减肥“发烧族”里,其实真正达到医学意义上的肥胖,或者因为体重超重,而导致身体发生功能性退化或者病变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属于正常体态,如果不是“以瘦为美”、“骨感美”的心理作祟,这些人完全没有必要去百般作践自己。

真、善、美,是伦理学三大基石。真、善定义基本明确,争议较少,毋庸多言。而究竟什么是美?是一个根源很深的课题。因为这个概念的思考、争辩几乎伴随了人类自我意识觉醒以来的整个历史。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对美有不同标准;同一个时代的不同阶级、阶层、民族、区域,包括每个类群的不同个体,对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美属于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例如“楚王爱细腰,宫中皆饿死”的楚国,讲求丰韵美的唐朝,《聊斋志异》中描述的大罗刹国以“丑怪”为美等等,都是美在特殊的状况下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女性美最为“经典”的标准当属始于南北朝时期,终结于辛亥革命胜利的“三寸金莲”。起初,由于宫廷中个别统治者特殊喜好,让舞者“穿小鞋”舞蹈,随后有人为取悦主子,把鞋子上的功夫做到了脚上,开始“裹小脚”。进而,这种折骨损筋、制残造缺的“美容”行动一发而不可收拾,从个别人一时性起变成社会普遍行为,这个血淋淋的对美“追求”从一个时期的流行时尚升格、演化成绵延封建时代多年、占据正统地位的、专门针对女性的审美标准。而这个灾难性的审美标准的承担者——女性,从初始被人强迫、强制,到后来将“裹小脚”内心认同,成为所有女性自愿、自发行为。而当下很多女性的那些以过度减肥为代表的,近乎自残、自虐的“造美”行为,从思想根源说与“裹小脚”是一脉相承的。“裹小脚”反映了一种扭曲变态的审美观点,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女性无法、无力抗拒的命运,妇女不得不依附男人,以取悦男人作为自身生存的资本。解放妇女,倡导男女平等已经多年了,女人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品流*还没有彻底从一部分女性的骨子里肃清,女性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苏醒和解放。

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人格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对美放弃,美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一个人的美,基本的共识是首先要健康:健康的体格、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适度美化自己的外表,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历练出强大的内心世界,扩展自己丰富的精神空间,实现内外兼修、身心合一、身心俱美。古代相学上讲“相由心生”,也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一个人对美的追求,首要磨砺的应该是内涵、修养、品质。从内而外修炼出来的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持久而非海市蜃楼的美;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必然更加赏心悦目、动人心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