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塑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身让我找回自信,健身的真实原因 [复制链接]

1#

健身房的身体雕刻术。

作者/彭秀祝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本文原名为《“雕刻身体”:青年健身群体的身体实践与情感体验》,作者彭秀祝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GymSquare有所编辑。

雕刻身体无所不在,健美肌肉男在高频弯举充血后,臂围增长2公分;翘臀狂热女,独设一天臀腿日,用臀大肌的爆炸撕裂痛,换取金卡戴珊般的视觉冲击。

在健身圈中,有人将健身看作一种雕刻身体的艺术,他们认为美丽的形体需要长时段的雕刻方能实现。

为了自尊心、成就感而雕刻身体,也是更多人回归健身房的真实需求。

具体来看,这种现象反映出对「美丽身体」与「健康身体」的追求;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情感与体验的表达。

事实上,雕刻身体所反映的是一种具身性:在健身实践中,青年群体的身体受到外界力量的规训。但到个人之上时,他们又富有能动性地去改造身体,并通过身体去传达自己的品味、爱好、情感与记忆。

在雕刻的过程中,运动者只有通过调整健身策略、饮食结构以及作息时间才能达到突破,从而实现改造身体之目的。

为了洞悉健身房真实用户,对雕刻身体的诉求,本文通过接触到百余名健身爱好者,并对其中17位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的选择不局限于某一个阶层,选取的标准是具有两年以上健身经历的人,年龄在19-35岁之间。研究分别在广州市海珠区选取了三个点:A、L和P:

A健身房地处商业街繁华地段,其面积约平方米,设施豪华,入会价格较高,主要面向中高收入群体;L健身房在一个城中村内,设施较为简陋;P是一个「街健角」,地处一个公园内,流动人口较多。

在调查期间发现,A和L两个健身房的人时常向P流动,P点上的人偶尔也会进入L健身。这一方面与健身者的收入有关,但同时也是与两种健身方式的塑身效果密不可分。

身体的焦虑

身体焦虑以形象焦虑为代表。

所谓的形象焦虑,包括两种,一是年龄形象焦虑,二是审美形象焦虑[20]。陷入焦虑之中的人,开始通过身体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21]。审美形象的焦虑在「瘦子」和「胖子」这两种人群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我瘦够了

「瘦」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美的,相反是一种病态的象征,有时还会因此遭到歧视。实际上,有的「瘦」是因为疾病所致,有的「瘦」则是因为遗传或者新陈代谢旺盛造成的。但是,瘦人在其日常生活中,也会因其形体的缘故产生诸多烦恼。

“我之前太瘦了,怎么吃也不胖,像根竹竿一样,有个女的曾说我没有男人味,跟我在一起没有安全感。”(访谈1)

“健身跟跑步不一样。跑步越跑越瘦,但健身却很有成就感,每次练完,肌肉胀胀的,感觉自己变壮了一圈。”(访谈2)

「瘦」在这里被视为一种缺乏男子气概的表现。一个消瘦的形体,成为找对象的障碍。这种障碍的长期存在构成了一种焦虑,它不仅关系到“瘦人”的日常生活,也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了他们的气质,例如,个体的自信心。

在上述访谈表中,涉及10位青年男性,其中有7位都曾是瘦子。他们通过健身去改变自己的形体,各自的动机都不一样,但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一个匀称的形体和健康的身体,能够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另外,健身运动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它会让「肌肉发胀」,而这也成为瘦人寻找成就感的来源。为了让自己保持强壮的感觉,瘦人就需要持之以恒地锻炼。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胖,很多时候是慵懒和笨拙的代名词。一位访谈对象曾向笔者吐露,她因为胖而在找工作的面试中被歧视。“在他们眼中,我因为胖,所以我是个懒人。这种逻辑真是奇怪!”

访谈者在职场上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让她开始对自己身体产生了厌恶情绪,并走上了健身之路。

胖人绝大部分是以减脂为目的,训练时常常集中于有氧运动,以跑步机为首选。因为在跑步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让行动者产生一种甩掉脂肪的感觉。一位访谈对象这样谈道:

“每次跑完步,我都会去称下体重,因为总是会少一两斤。感觉甩掉了脂肪,那种感觉很好。而且,汗水能够排掉毒素,也能带走烦心事。”(访谈3)

在这里,身体是一种资本,胖人、瘦人他们所具备的身体资本不足,故而会在两性关系和职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健身则可被视为一种获取身体资本的途径和手段,瘦人通过健身增肌,胖人通过健身减脂,在追求“美丽的形体”过程中实现身体资本的积累。

不可否认,之于「胖人」和「瘦人」两个群体而言,健身是经由外在力量规训实现的,但同时也离不开他们的自我意识。

事实证明,健身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消解行动者的焦虑情绪,并使之在运动中获得成就感,而行动者又以身体为媒介将这种「成就感」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

换句话说,健身之于行动者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运动本身,也在运动之外,而这正是健身的魅力所在。

身体:一种表达空间

身体不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非心灵的存在,而是身心统一体。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表达的空间。

其一是身体的物质载体—肌肉,它不仅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也是健身者的记忆储存器;

其二是身体的边界,这种边界是以训练类别、经验和训练者性别作为划分依据,在不同身体遭遇中,身体边界被凸显;

其三是身体的品味,这与健身者所处的阶层有着一定关联,不同阶层人的品味会通过他们的身体体现出来。

//死肌肉与活肌肉

这一对称呼流行于街头健身青年群体之中,他们认为健身房的器械训练所生产的是「死肌肉」,这种肌肉是笨拙的、臃肿的,没有美感。

而通过街头训练所形成的则是「活肌肉」,这种肌肉是灵动的代名词,色彩和线条分明,富有美感。

但是,长期泡在健身房训练的人并不认同这类的看法。

在他们眼里,从事街头健身的人群肌肉维度偏小、腿部肌肉欠缺,身材并不协调。不难发现,死肌肉与活肌肉背后暗指的是两种人群:器械训练者和街头健身者。

这种区分原本只是因为训练方式差异造成的,但在青年健身群体内部,却又以肌肉为载体划分出了「死」与「活」,甚至形成了相互鄙视的关系。

身体边界是在这两种健身人群遭遇中形成的。

“健身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裸」着好看啊。健身房不能脱衣服,但是在这里(街健角)可以脱啊。”(访谈4)

“我觉得街健就是我这种屌丝玩的。你可以随便搞,发明各种动作,玩好了,别人跟着你一起练。”(访谈5)

上述的访谈对象所谈及的并非只是两种健身方式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传递的理念是不一样的。

因为健身房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训练动作、器材均是标准化的,健身者实际上是没有多大的自我空间,他们的身体处处受到监视和规训。

然而,街头健身与此差异很大,行动者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而练,它让人跳出了一个封闭空间。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附加的限制,运动者可以自主地去发明、创新花式动作。

此间,还能吸引到路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