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让台湾之战:一万黑旗*在台湾血战五万日寇
阵亡的黑旗*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战败后清朝*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最主要的内容和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将我国的台湾省,包括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侵略者,由此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激起3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全国性的反割台斗争。刘永福作为台湾防务帮办,毅然挑起保台抗日的重担,给予侵台日*以沉重的打击。虽然刘永福最终没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保台抗日历史使命,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刘永福在反割台斗争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本文试图对刘永福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作用做一番客观全面的考察。
一、反割台斗争之前的刘永福
刘永福(),清末爱国将领,字渊亭,本名义。刘永福出生于广东钦州县古森洞小峰乡(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自治县)一普通农民家中,其祖上世代以农为生。刘永福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震荡的年代。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顿时间,厦门失守,广东告急,浙东沦陷。1842年,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屈辱的卖国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定。自此,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庄严宣告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在江口附近之牛排岭、屈甲洲大败清*,然后挥戈北上,攻桂林、长沙,北取武昌,又沿江东下,一举攻占南京,定为天京。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进*的推动下,遍及广西全境的天地会武装起义也迅猛的向前发展起来,刘永福也就是当时广西天地会起义中的一员著名的将领。刘永福最早投奔的是天地会旗头郑三的起义队伍,是山寨式的小股武装。而后,他离开郑三,投奔了吴二的起义队伍,吴二由于他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采用流寇式的作战方式很快被清*击败。此后,刘永福又先后投奔王士林起义*,*思宏起义*,吴亚终起义*等。在长期的斗争中刘永福迅速的成长起来,他意识到没有自己的队伍,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是无法真正成就一番事业的。1866年(清同治五年),刘永福聚集天地会起义*部众数百人在广西安德(今靖西)建*,仿当地神庙中七星黑旗为*旗,故称黑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