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塑身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海通收购大福争议是高估还是进可攻退可守jppjrhct
TUhjnbcbe - 2020/7/26 10:54:00

海通收购大福争议:是高估还是进可攻退可守


艾经纬11月23日,一纸公告正式宣告海通证券()开创内地券商收购香港券商的先河。一些卖方研究机构和媒体对此多有誉词,但港股评论人士郭信麟发出疑问。收购价过高?郭信麟对CBN表示,自己并非盲目反对收购,只是觉得价格确实有点高。“这种兄弟公司一哄而上的后果明显正中卖方的下怀,在股市兴旺的情况下去购买证券公司,似乎正在验证我们传统笑话的升级版,那就是‘钱多、人傻、速卖’。”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人士认为,去年以来大福证券()的股价难得超过4.88港元/股(即海通证券出价),虽然收购行为可以适当溢价,但考虑到大福证券的业绩规模,多少有些高估。此前,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子公司亦参与竞购大福证券,但因出价缺乏竞争力而退出。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董乐则认为收购价合理,收购价对应的估值水平较定位类似的申银万国(香港)有优势。齐鲁证券亦认为收购价基本合理。接受CBN采访的一些香港券商人士认为收购价比较划算。第一上海证券上海代表处负责人金晖昨晚对CBN表示,4.88港元/股的收购价相对暴跌前的大福证券股价并不算高,而且反弹以来券商股一直落后于大盘。“这是以金钱换时间。”证券之星总经理洪榕告诉CBN,海通证券通过收购,可以快速打通港股和A股之间的投资通道,看得长远一点,18亿港元的价钱很合算。挂钩国际化?“这是海通证券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的意义在将来四五年中会有很大的体现。”洪榕认为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是基于长期考虑。洪榕用“实用主义”来评价海通证券管理层。他认为,收购大福证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远比直接收购贝尔斯登之类的投行要安全得多,也便宜得多。海通证券国际化的举动无疑较为谨慎。7月,海通证券在接受CBN专访时表示:“国际化方面,我们以香港为主要的平台,可能会走到更远的地方去。”郭信麟认为,香港以电话委托为主的交易模式是一种落后的模式,这与国际化沾不上边。洪榕认为,电话委托为主的交易模式和香港投资者的需求偏好有关,要想全部转换为上交易,并非难事且成本不高。金晖则表示,香港市场上配售等突发交易机会较多,投资者因此依赖于经纪人来操作。对于郭信麟认为的大福证券内地分支机构对海通证券是毫无价值的疑问,洪榕说,上世纪90年代他曾与大福证券内地销售人员打过交道,“感觉他们很拼,拓展市场的精神很足”。目前参与港股的内地客户中很大部分在大福证券开户,大福证券被海通证券收购后,这些客户很难流失。“大福证券很早就在内地进行市场拓展,这种视野难能可贵。”洪榕认为,一旦“港股直通车”开放,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的效应将得到体现,下辖香港本地公司后,海通证券的港股经纪业务将有很大提升。11月23日,大福证券复牌高开4.82%,报5港元,收于4.8港元。招商证券(香港)昨日将大福证券的评级由“买入”降至“中性”,理由为由于控股股东出售其持有股份而导致大涨并达到目标价。收购预示着香港券商格局未来可能有较大改观,内地券商将逐步侵蚀外资大行和香港本地券商的市场份额,内地券商并购香港本地券商的故事将继续上演。一箭三雕固然业界还存在争论,但海通证券既被赋予开创先河的意义,同时也借此实现一箭三雕。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此前,市场一直对海通证券规模庞大的闲置资金及较低的资金使用效率颇有非议。大福证券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为3.99%,与2007年的26%相比有很大距离,在今年6月30日前的18个月营业收入为10.85亿港元,净利润只有1.89亿港元,短期而言对今年前9个月实现净利润35.62亿元人民币的海通证券的业绩并无多大推动。不过,收购资金7%左右的投资回报率仍会对海通证券的资金使用效率有一定的正向推动。向国际化迈进,尽管仍存争议。大福证券是香港最大本地券商之一,在港已经营36年,在港澳拥有12家分支机构,业务牌照齐全,经纪业务跻身香港B类经纪商前列。香港致富资本金融集团上海首席代表刘沛殊昨日对CBN表示,虽然外资在香港势力强大,但在香港本土券商中,大福证券确是居于龙头的。相比之下,海通(香港)成立于2007年,虽然业务牌照逐步齐全,但其在香港的竞争力不可与大福相提并论。随着国际板的临近,收购大福证券对于海通证券无疑将获益匪浅。或许,正如海通证券总裁李明山所言,香港只是一块跳板。海通证券创新业务将受益。国泰君安证券认为,香港市场机制成熟,大福证券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业务上经验丰富,2006年以来期货经纪业务和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分别达13%和20%。收购后,大福证券在这些新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将给海通证券开展业务带来显著优势。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通收购大福争议是高估还是进可攻退可守jppjrh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