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塑身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弘扬传统文化,提振文化自信走进邱
TUhjnbcbe - 2024/8/22 16:32:00

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在这万众瞩目、举国欢庆的时刻,今天我们就走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邱县非遗之“太极拳”。

太极拳由来已久,唐朝就有三十七式,又名长拳。至明朝万历年间才确立了太极拳的名称。杨露禅(年~年),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使太极拳广为人知。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代祖师是杨露禅,带领两个儿子在北京教拳,因次子杨班侯打了洋人,清政府不敢再留用,但从此太极拳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在邱县得到迅速发展。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胡秀华(邱县实验中学老师),邱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邯郸市太极拳委员会委员。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广泛。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胡秀华

杨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漏、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拨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韩姿芳(女,邱县新马头镇东关人)。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套路有:一路八十三式、二路七十一式炮锤、太极剑六十三式。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韩姿芳

陈式太极拳身法端正、拳走低势、对称和谐、充满哲理、顺逆缠丝、非圆即弧、丹田内转、胸腰折叠、刚柔相济、松活弹抖、虚实谐调、轻沉兼备、快慢相间、节奏鲜明、注重呼气、内气鼓荡、技击性强、式式讲用。在中华民族武术库中独树一帜。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盛誉国内外,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陈式太极拳不只是人体外部形体的运动,而且它还是促进人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运动,对人体的八大系统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它是内外兼练、性命双修、形神兼备的一种最佳整体运动形式。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邱县人石新志是武式太极拳的第六代传人。

武式太极拳的第六代传人石新志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年8月,邱县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制定了《邱县太极拳协会章程》,并成立了太极拳辅导站,练习太极拳的人数不断增加,现在太极拳已成为邱县人们强身健体的一项重要活动。自太极拳协会成立以来,邱县老、中、青太极拳代表队参加省、市、县各级别比赛近百次,均获得了较好成绩。为普及太极拳知识,传播正能量,年8月,邱县又成立了太极拳研究会。年12月,陈式太极拳被邯郸市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式太极拳被邯郸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以上图片均由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杨晓君

1
查看完整版本: 弘扬传统文化,提振文化自信走进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