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可塑性,主要指儿童在成熟过程中,其心理发展易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年)》提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强调:青年的可塑性很强。
儿童可塑,青年可塑,除此之外呢?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
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其实是一个动态的、独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可以说,人就是生活在“平衡-失衡-失控-重新掌控”这个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可塑的。
《可塑的我》一书中,作者认为:可塑性,是最珍贵的生命礼物。
(图为《可塑的我》一书封面)作者陈婕君,是北京壹源心理健康中心联合创始人,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生院毕业,美国麻省执业精神分析师,医院精神科助理研究员、波士顿心理治疗中心咨询师、私人执业精神分析师。执业时间九年,临床咨询时数逾小时。
(图为作者陈婕君)她在书中梳理了人生各个关键阶段所要面临的选择与挑战,直击种种问题,帮助我们启动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思想到行动双管齐下,塑造出完整、出众、内在安宁的自己。内容详细而丰富,科学性,实用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代人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恐慌:感觉人生的某些方面已经失控了!这真是不好的体验!没有恢复掌控力的人生一点都不踏实。
(插图:掌控)如何重新获得掌控,进行重塑呢?
这个过程是可塑的,你要相信,心理学可以帮助你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这会真正改变你的人生。
1.是什么让人生失控?
我们知道,最初是平衡的。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失控,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复杂的。这里边涉及到心理基因,掌控力等等心理问题。《可塑的我》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每个人在对待事物的态度,遇到困难的反应,各有不同。
举个例子:一个从小被保护得较好的人,当他面临着新的挑战的时候,他更容易表现出固执、保守、多疑、信心不足等等。这其实就是他从小到大,积少成多的一个过程。
这样的心理反应潜移默化到情绪、思想、行为上,随着问题的增多,就会感觉到路越走越窄。发现自己走了长长的一段弯路,甚至越努力越无助,无力感倍增,开始觉得人生失控了。
2.重新掌控的过程中,是什么阻碍了你的进步?
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掌控力背后的心理学和生物学原理,凭想象行事,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掌控不成反而更加失控。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极度需要掌控力的人,某天他感到失控了,生活不是他想要的样子:
孩子渐渐学会了和他斗智斗勇,而且很多时候,孩子更胜一筹,他觉得对孩子渐渐无力管束,这种感觉很不舒服。而老母亲自从认识了一大帮朋友之后,开始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听不进儿子的任何劝告,顽固得让他觉得很陌生。要知道,以前老人家可是很注重他这个儿子的意见的。
他迫切地想要重塑。于是,他制定了严苛的计划,如何改变孩子,改变老人。可想而知,这个计划无法完成,他又因此陷入了自责、焦虑,导致整个计划混乱、崩溃,他的生活和状态一团糟。其实,他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
掌控不是控制!要做到掌控,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达到理智和情感、想法和情绪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他需要和孩子和母亲达成心理的共识,彼此认同而进行重塑。
很多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以为掌控就是什么事都必须按自己想要的方向进行,一旦有变,就坐立不安。也有人认为,高度自律,就可以改变一切,掌控一切。
3.如何开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让你重新获得掌控?
有一点,你要明白,掌控力,其实是一种心理能力。
重获掌控力,这个重塑的过程是一个很灵活、从容、快乐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无论个人还是人际关系,或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得到发展。也就是说,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计划——
首先,认知的改变需要行动的跟进。
不是想明白了,人生就开始与众不同了。人生的改变是个长期的自我觉察,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总结并采取改变行动后逐步产生的结果。
其次,在进行刻意练习时,要有意识地挑战自己的难度。
改变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所以要勇敢走出舒适区,给自己多一点的耐受力。比如,你开始练习写作,坚持日更,那么,给自己定的目标就不能是日更一周或两周,至少要21天,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先做到再优化。
第三,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耐心和一定的自律。
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解这一点,改变的过程就不那么焦虑。从表层入手,到底层逻辑,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一定的自律。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可塑性确实很强。
教育可塑造人,环境可改变人,挫折可引导人,人的一生都是在塑造,塑形,塑身,塑心!
(插图:可塑)本文由陈老师教育在线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