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夏商周考古学(下)的学习。鉴于此部分在《中国考古通论》中较为重要,我们规划《中国考古通论》中的本章内容分上、下二期更新。上期主要为时代概述和夏商部分考古学内容整理,下期主要整合西周/东周时期的考古学。
本期综述本期主要是西周春秋时期考古学内容整理。社会的大分裂大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也日益多元,青铜文明达到顶峰。礼制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尊卑有序的儒家正统思想仍然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命题方向偏向简答论述。建议结合《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商周考古》(邹衡)、《两周考古》(赵丛苍)《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彦宏)、《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Ⅰ、先周文化
01先周,有周族先世之意。所谓先周文化就是指周王朝建立以前周人的文化遗存。先周文化是一种青铜文化,主要位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土高原地区。其形成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过程。
这些文化因素主要有:
1、来自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
2、山西一带的姬周文化
3、来自甘青地区的辛店、寺洼文化的姜炎文化
4、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源于客省庄二期文化。(苏秉琦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中第一次用类型学将其分期,并认为“瓦鬲墓中期”已属于先周文化的范畴)
先周文化的探究对于研究周族的历史,周与商以及其他部落是氏族的关系史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先周文化渊源的几种主要意见。
1、来自殷墟的商文化和光社文化(山西)分化出来的姬周文化以及来自辛店、寺洼的姜戎
文化等融合而成。
2、来源于客省庄二期,或客省庄二期文化双庵类型(关中西部,岐山)。受相邻文化影响。
3、来源于辛店文化,联裆鬲的源头可能于寺洼联裆鬲有关。
4、来源于寺洼文化。
5、不是来自客省庄二期、辛店、寺洼、光社、商文化,或认为不是源自其中某一种文化;
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Ⅱ、西周的社会经济
02一、农业:工具以石器、骨器和蚌器为主,青铜工具并未普遍使用。渔猎和家畜饲养是当时辅助性的生产活动,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由王室掌管、铸礼器、武器生活用品。铸铜技术有很大进步。(一模翻数范,焊接技术应用)
2、制陶业:专门的行业生产陶器,早期轮模合制,中晚期采用快轮法。原始瓷器烧成温度已经达到℃,接近瓷器。
3、蚕丝和纺织业:纺织品种类有棉麻和丝麻品,花纹有平纹组织和提花组织,专门织机已经出现
4、骨、玉器:专门作坊进行生产,制作精美
Ⅲ、西周文化年代与分期
03(西周文化分期以陕西地区为代表,分为早、中、晚三期,晚期与春秋早期并为一期)
一、西周早期:BC11中叶-BC10中叶
主要遗址:沣东早期,沣西早期遗址大部分,沣西墓葬第一部分等
陶器特征:除灰陶,还有一部分磨光黑、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细而密集,纹痕深而清晰辅以云雷纹,“S”纹等。器物制作规整,颈部抹纹。
青铜器:大体继承商制,多无变化。(鼎圆腹垂耳,簋双耳下各有一小珥,戈多为短胡,勾戟盛行)鸟纹纹饰和饕餮纹常见,云雷纹多为衬底。铭文极少。
二、西周中期:BC10中叶-BC9中叶
主要遗址:沣东中期,沣西早期中一部分,沣西墓葬第二期墓葬。
陶器特征:接近早期,“瘪裆”极为少见,簋圈足较高,素面盆开始盛行等。
青铜器:逐步摆脱商代风格,变化比较明显。(酒器中,觚、斝、爵大为减少乃至绝迹,新出现簠(fu),盨(xu),杯,匜(yi);乐器中,新出现了编钟;风格,继承早期厚重典雅传统,又开创以后轻薄草率新风;纹饰,饕餮纹减少,夔纹流行,新出现重环纹,穷曲纹,瓦纹。铭文,较长,字体浅析,笔道波傑,常用“子子孙孙用宝用”等套语。)
三、西周晚晚期至春秋早期:BC9中叶-BC7中叶
主要遗址:沣西、沣东晚期遗址,沣西第三、四、五期墓葬,上村岭虢国墓葬等
陶器特征:主灰陶,红陶极少。绳纹为主,少量划纹,素面陶增多。
青铜器:特点明显,饮酒器基本绝迹,炊食器不变,新出现盆。纹饰变化明显,早期的夔纹,鸟纹绝迹,变形夔纹,穷曲纹,重环纹等流行。长篇带铭铜器增多,铭文字体长方,规整,套语沿用。
Ⅳ、西周都城遗址
04一、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周人自古公亶(dan)父时即迁于此地,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仍是重要*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废弃。
遗址内周代遗存非常密集,内涵丰富。包括有西周时期的墓葬区(已发掘有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建筑基址),宫殿建筑群区,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制铜作坊,平民住宅区等遗迹。
出土了大量时期、陶器、骨器、玉器、铜器等异物,之后又出土了大量甲骨。周原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出土了大批窖藏青铜器,迄今发现窖藏30多个,出土青铜器达千件以上(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等),大大推进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周原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先周文化的起源,西周社会、*治、经济制度以及物质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丰镐遗址:
中国西周王朝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沣河两岸,丰京在西岸,镐京在东岸,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BC11世纪周文王作丰邑,武王作镐京,至BC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止近年间,丰、镐两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经济、*治、文化中心。
遗址内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群,内有大量板瓦,筒瓦,水管道等残片,推测为宫殿建筑的一部分。在丰京西北发现一处大规模西周墓地(有严格规划、区分、布局),附近有陪葬马坑。同时遗址内散布众多居址,中小型墓葬。发现制陶、制骨作坊和多出铜器窖藏,出土大量铜器。丰镐遗址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遗址的发掘为全面研究和认识西周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琉璃河乡。遗址东西横距3.5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区、居住址三部分。
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北半部,北墙米,东西墙北段尚存约米,建城年代约在西周初期。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以*土坡村最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层台,大型墓多有两条墓道。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出土青铜礼器中以菫鼎和伯矩鼎等最为珍贵。
近年出土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收获。居住区位于城内及西部,有房屋、窑穴、水井等遗址。
Ⅴ、西周墓葬
05一、主要分布:
1、中原地区(陕西省的西安、扶风、岐山、宝鸡河南洛阳,浚县北京市昌平,房山)
2、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墓葬特征:
1、墓葬制度牢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葬的风俗是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制的延续,说明了西周的血缘组织仍牢固保持,上至诸侯,下至庶民都仍然有牢固的血缘观念,实行聚族而葬。
2、墓葬可以划分为两大区域:
中原地区:土坑竖穴墓,随葬陶器,玉饰,青铜礼器等。殉人仍很盛行。大型墓有一条或两条墓道,有宽大墓室,中小型墓的墓穴狭长,墓主有含贝,握贝习俗
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墩墓,随葬大量原始瓷器。
三、列鼎制度:
西周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使用鼎礼器的数量上。也称用鼎制度。所谓“列鼎”,是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于西周早期,商代虽用鼎随葬但无规律,西周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律。(以上村岭虢国墓地为代表,虢太子墓随葬七鼎六簋,其地位与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从西周中期开始,改变了以酒器为主要礼器的礼制,用鼎制度成为周礼中埋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期,用鼎制度是严格遵守的,但是春秋中晚期发生了变化,越礼现象开始出现之后,用鼎制度遭到破坏。
Ⅵ、东周考古学文化特征
06一、文化特征
★★★陶器组合:
中原地区:早、中期:鬲、盆、罐;晚期:鼎、豆、罐。
南方楚墓:早、中期:鬲、钵、盘;晚期:鬲、钵、长颈壶。
关中秦墓:早期:鬲、罐;中、晚期:鬲、盂、罐、豆,流行彩绘仿铜陶礼器:鼎、簋、壶、盘、匜。盛行轮制,陶器较规整。以灰陶为主,陶质较细腻。楚墓都是黑皮陶。鬲足跟逐渐消失;鬲最终发展为釜。豆,渐向浅盘、高细柄、带盖发展。罐向壶演化。鼎逐渐增多,鼎面都磨光。绳纹用在炊器上。常见弦纹、暗纹(划压出来的),多用在豆、盆、盉、壶上。
★★★铜器:
早期承继西周晚期体系。鼎、鬲、yan、簋、簠、匜、盘、豆、盉、lei、壶、甬钟、钮钟、镈。兵器:戟、剑、戈、矛、dui。新出现舟。纹饰近于西周晚期,早期偏晚出现蟠螭纹。长篇铭文很少,书体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中期出现敦。南方有錞于、浅腹平盖鼎。瓦状纹消失。圆底壶颈部很短,腹大。延用早期的穷曲纹、重环纹、垂麟纹,但显得规整、精致。蟠螭纹或蟠虺文重叠或相交,细密排列。晚期,复杂化,地区间差别突出。鼎组合可分为蒸饪用的镬鼎;供席间陈设生肉的升鼎;以备加餐的羞鼎。簋总量减少,诸侯礼器中出现莲花瓣状旧式方座簋。敦极流行,在南方地区发展成为俗称“西瓜敦”。壶,长颈、方形,腹或圆或方,多有兽耳衔环和莲瓣盖。鉴此时出现。钲、錞于在东南很流行。
晚期纹饰以各种形状互相盘绕的蟠螭纹和蟠虺纹占主导,构成细密的宽幅画面遍布器物全身;追求精密、细腻,以繁缛为美,但已无大气、恢宏,已走下坡路。铭文以记载自作用器者为多,史料内容很少,字体多种多样,有瘦体,有肥体,有故作波磔。晋国有错金篆书,华丽秀美。吴、越、楚,出现文字图像化,成为盘旋鸟虫形,称“鸟虫书”极难辨识。
Ⅶ、东周城址
07东周城市
★★★东周王城:位于河南洛阳。周平王东迁后的*治中心。东周王朝除有一段迁都成周外,都都于此。南临洛河,西跨涧河。城墙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只保留了一部分,但大致范围可知。西南角有一相对独立小城,作用不清,被认为可能是王室居处。
★★★曲阜鲁国故城:山东曲阜。至迟形成于西周晚期。东西最长3.7千米,南北最宽2.7千米,城墙都已找到,四周有城壕,一些城垣仍保留在地面上。发现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座,南2座,各门与城内大道相连,大道宽7——15米。城中部偏北发现9个密集分布大型基址,并发现夯土墙基,可能为宫殿区所在。宫殿区外围发现手工业作坊。城北、西部有五、六处墓地。布局较规整,宫城位于廓城中心,有中轴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周代传统礼制。
★★★侯马晋城:位于山西侯马市区西北部,春秋晚期晋景公从绛迁都新田(新绛),使用时间前——前年。由六个大小不等之城圈组成。白店故城属春秋早期,牛村故城下限为春秋早期。其他故城都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大量青铜器作坊。盟誓遗址,浍河附近发现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墓葬群。
★★★临淄齐故城:位于山东淄博。范围、布局、设施基本清楚。春秋、战国一直是齐都城。分大、小城。大城南北米,东西米。小城地势较高,南北米,东西米,城墙夯筑。东西各一条自然河流。南、北墙外均有城壕,与河流相连。共发现11座城门,与主干道相通。小城内以桓公台为中心分布许多建筑,桓公台平面呈椭圆形,高14米,为一座大型建筑台基。小城南发现齐法货铸币及陶范,东、南部发现铸铁作坊。大城中、北、东、西部发现大量手工业作坊,门类齐备,故大城当为手工业区。大城东北部发现大型墓葬。发达的排水系统,已发现3条,长度为——米,宽20米左右,深3米。
★★★易县燕下都:始建于战国中期。河北易县,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东西米左右,南北米。东城为主城,地面仍有城墙保留,东、北、西各发现一座城门,东有人造壕沟,西有运粮之运河。东城北部为宫殿区,以五羊台为中轴线,北至城墙外老姆台,米南北中轴线,分布许多夯土台基。五羊台最大,高11米,东西米,南北米;老姆台次之,但有12米高。宫殿区内有手工业、冶铁、制兵器、制骨作坊。东城南部为居民区,发现手工业作坊。东城西北角为王室及贵族墓地,其中20余座有高大封土。西城略小于东城,无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大型墓葬,只有小型居址与小型墓葬。西城年代晚于东城,出于某种需要。
★★★邯郸赵故城:赵王城为宫殿区,发现一些城门,西城有一“龙台”,为一高大夯土台基,当为主要宫殿,以之为中轴线,发现较多基址,有些规模较大。东城为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南北并列两台基,称南、北将台,也为较大基址,发现大量瓦片、瓦当。大北城发现以手工业作坊为主,有冶铁、制陶、制石、制骨,发现陶窑,赵敬侯迁都于此至秦灭赵。都为赵都。
★★★新郑郑韩故城:位于河南新郑,春秋郑、战国韩灭郑后的都城。东西最长米,南北最宽米。保留部分城垣,最高者18米。城市被一条南北向城墙分为二,即东西相连二城,东城为西城二倍。西城,梳妆台,高于地面7米,为目前发现基址中最大的一座。西城当为宫殿区,发现地下室,低于地面1.2米,4X9米,夯土筑四壁,用砖贴墙及地,地面也有建筑,地下有5眼水井,出土大量猪、牛、羊、鸡等的骨头,故此五眼井可能是冷藏窖,即凌阴。东城大量手工业作坊,门类齐全,且有制玉作坊。东城一土坑中发现余件兵器,其中余件有铭文。
★★魏都安邑:位于山西夏县,魏早期都此。未进行发掘。外墙大部保存较好,现存高3米左右,最高处4.5米。小城西墙米,北墙米,东墙米。小城外东南角,有一人工夯土台,但作用不清。大城北、西墙保存较好,西墙米,最高处5米。发现许多陶片、瓦片,年代从战国初年到汉代。
★★★楚郢都故城:位于湖北江陵,因在纪山之南,故又称纪南城。楚文王迁都至此。东西米,南北米,保存较好,高出地面4.5米。城墙内外都有护城坡,外有护城河围绕。城内数条古河道。发现7座城门,其中两座是水门。探出建筑基址余处,东南处最多,形成南北中轴线。东南处推测可能为一单独小城。东北、西南为手工业区,有冶铁、制陶,发现许多水井,上部陶井圈,下部竹井圈。大量楚墓。
★★秦都雍城:南北、东西向各有四条街道。发现城门11座。东西3米,南北3米。前——前3年作为秦都,近年。三大宫殿区,出土金釭,凌阴、宗庙。未发现小城。
★★★东周城市特征:
一、国无大小都有城垣,等于或超过王城规模,城墙愈高愈厚
各国不断迁都,故有的故城只是在小城基础上稍加修整而成。大部分都城经历数次改、扩建,并延用到汉代。
二、临水源建制
城址有一定选择,多选在沿河高地或两河交汇处。
三、规模扩大
长、宽多在3千米左右,城墙不断加固,外有城壕或利用自然河流并与人工壕相连,城内有排水设施,内部设施整齐划一。
四、城、廓区分明显
大型夯土台基基本上集中在宫城,呈中轴线分布,位于全城制高点。可分为二大类型
1、春秋期:宫城位于廓城中,形成内城、外城环套格局;或有宫城无廓城及若干宫城所组成之城;亦有只有廓城而无宫城者。
2、战国期:流行西城连东廓式,宫城、廓城相连,只有临淄宫城位于西南隅;宫城和廓城相依;宫城呈封闭式是王室安全防御加强的措施。
五、遗迹较丰富,少见空白处
宫城内有规模大的各种建筑、宫室、宗庙,王室控制的手工业,部分贵族的墓地也被安排于此处。春秋时陵墓多在城市,战国时期远离都城,只有雍城内无陵墓。城外近郊分布祭祀遗址、离宫、贵族官邸及中小型墓葬,一般居民点少见。
六、手工业、商业发达,与铁器的发明使用以及传统周礼的松弛有关
城内有大量手工业遗存发现,宫室或宫殿区附近犹为密集,可能是王室的官府手工业。战国城内还有大量漆器铭文和陶文,如“咸亭”、“成亭”、“市亭”等文字,反映手工之发达。许多都城遗址发现货币,有时数量巨大。
Ⅷ、东周墓葬
08一、墓葬的地域性:中原地区、秦墓、楚墓、土墩墓。
中原地区:
继承西周制度,流行竖穴土坑墓,战国晚期出现土洞墓和空心砖墓但并不流行。等级区分更加明显。特大型,长、宽都在20余米,深15—16米,有墓道,平面“甲”字形或“中”字形,一些大型墓有封土,有还有墓上建筑,诸侯大墓出现陵园设置并有陪葬墓,流行积石积炭的防潮设施,有殉人现象,成组数套铜礼器或陶礼器,乐器有编钟、石磬。小型一般一棺一椁或一棺,数件陶礼器,个别铜器。平民也有土洞墓或空心砖墓。
楚墓:
多。竖穴土坑墓,南北向为主,有一定分布规律,不同等级葬于不同墓地。贵族墓地规模大,有棺有椁,椁外填塞青膏泥或白膏泥,随葬品丰富,椁室平面呈“Ⅱ”形,盖板横置,底板竖置,其下有垫。战国,方向有规律,高等级多向东或南。贵族和平民,江陵多向南,长沙多向东。中级以上贵族有封土,墓越大封土越大。大中型和极少数小型有长斜坡墓道,有的有两条。高级贵族墓椁分为多室,出现隔墙、隔板、门窗、立柱等。小型以隔板分成头箱和边箱。出土大量精美漆木器和大量丝织品。
秦墓:
雍城秦公陵园,14座,坐西向东。一座陵园中“中”字形大墓是主墓,居于右方,“甲”字形、刀把形附葬墓依次在左下方排列。一号大墓,有享堂建筑,椁室内外有积炭、青膏泥;*肠题凑。殉葬人。分甲、乙、丙三类。
甲:铜礼器墓,长4米以上,有殉人,一椁单棺或双棺。
乙:陶礼器墓,长3米左右,一棺一椁。
丙:小,日用陶器或无随葬品,一棺一椁或无椁。甲、乙是中小贵族,丙为平民。
土墩墓:
江南流行,封土成墩。苏南宁镇、皖南、浙南、赣东北、闽西北。
平地掩埋无坑,也有一些有坑。一墩一墓或一墩多墓。成组配套器物,印纹硬陶、原始瓷器。大型有土坑,封土高大。春秋晚期衰落,土墩下出现竖穴土坑。泥制黑陶或灰陶多,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少见,形制趋于中原或楚,受楚文化影响更大。可能是吴越文化,也可能是夷人文化南迁。
二、东周时期用鼎制度:
诸侯僭越用天子之等级,其下各级贵族亦提升列鼎等级。战国,流行仿铜陶礼器,组合:鼎、豆、壶。乐器,由男性专用到男女都可以用。列鼎制度瓦解、淡化,战国晚期基本瓦解。
三、东周时期的族墓制:
族墓仍流行。西周邦墓延续至至战国时期,但已淡化。国君修单独陵园,贵族也有专门墓地,平民墓地中也少有贵族墓。河南辉县琉璃阁仍保留族墓形式。夫妇合葬家庭墓大为流行。西周初期形成,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兴盛,战国早期逐渐松弛,战国中期后逐步瓦解,代表新经济势力的各阶层各形成新墓地成为主流,血缘划分让位于经济划分,家庭合葬流行,同一大家族下的家墓地开始形成。
Ⅸ、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091西北地区
★★辛店文化:
发现与甘肃临洮辛店村,洮河、大夏河、湟水中下游。——,甘肃永靖张家嘴、姬家川等遗址发掘。分为张家嘴和姬家川两种类型。
张家嘴类型,包含“唐汪式”陶器,平底器为主,圈足、三足少见;折腹盆、双大耳罐、鬲、豆;彩陶,直接彩绘,或上红或紫红彩,再用黑色绘图;双勾纹、涡形纹、三角纹、太阳纹、菱格纹。
姬家川类型,凹底器为主,也有一定数量三足、圜底器,少见平底、圈足;单耳杯、双耳罐、折腹罐、双耳袋足鬲。辛店文化以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家畜有:羊、马、牛、狗、猪,羊最常见。
进入青铜时代,发现一定数量青铜制品,张家嘴类型发现冶铜遗迹。大型铜器少见,主要为生产工具和日用品。房屋居址,长方形半地穴式。墓葬已发现余座。和中原文化联系紧密,如鬲与西周相似,彩陶、铜器花纹与中原雷同。与中原文化有一定交流与相互影响。
★★★寺洼文化:
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主要分布于兰州市以东的地区以及陕西西部汧水、泾水流域部分地区。晚于齐家早于西周。下限可能延续至西周早期。年代约为前14世纪至10世纪。以夹砂陶和泥制陶为主。夹砂陶孱入大量的粗砂和碎陶末,粗糙,火候不高,有不同颜色斑点混杂。橙*色和红褐色占多数,也有部分黑色和红色。大部分有纹饰,有少数有极浅绳纹,“人”字或“一”字形印纹,带状附加堆纹。部分有白色彩绘。
分寺洼类型和安国类型,寺洼早于安国。寺洼类型下限未至西周,安国至西周早期。寺洼类型,鼎鬲,鼎简单,鬲矮裆颈部多附有双耳。安国不见鼎,鬲足很矮,高圈足簋,马鞍形口罐。一定数量青铜器,兵器和小件工具居多,三角援戈,又名“戣(kui)”。容器极少。
考古资料以墓葬为主,余座,大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上大下小,有棺、椁的发现。二次葬流行,有的尸骨经过火烧,放入陶罐。有部分合葬墓,头多朝北。有殉葬,有车马坑陪葬。族属被认为可能是氐羌,也有可能是戎狄。
★★沙井文化:
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甘肃省民勤县沙井村。分布于河西走廊。年代较晚,约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
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较多羼合料,质地粗糙,器表经过打磨。彩陶多见,多于器物上半部施一层红色陶衣。纹饰以平行或交错条状纹为主,也有竖条状、三角纹、菱形纹、波折文、鸟纹。素面陶器装饰有绳、弦纹、锥刺纹和划纹。单耳筒状杯、单耳圈底罐、双耳平底罐、双耳圈底罐、三足鬲。
发现有一定数量青铜器,以工具、兵器为主,还有部分装饰品,有的做成动物形,如鹿、狗、鹰头,或生产工具形状。永昌县尚家沟,发现一座城址,平面三角形,城市朝南,其中有房屋基址和窖穴。
尚家沟已发掘余座,以偏洞墓为主。有单人葬和同穴异室二人葬。随葬品丰富多彩,犹以青铜装饰品常见。身分较高者戴有项饰和金耳环。盛行断头葬和断肢葬,发现人殉和人祭,有祭祀坑,坑内供祭人牲,多为断头断足。
★★★卡约文化:
位于青海湟中县卡约村,又名“卡窑文化”。青海东部、甘青交界的*河流域及湟水流域,稍早于沙井文化。
夹砂红褐陶及褐陶为主。颈部和口沿内部施着色陶衣,纹饰有划纹、变形回文。典型器物有底内凹假圈足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墓葬居多,竖穴土坑为主,少量土洞。木棺。仰身直肢、俯身、二次葬。二次葬上身骨架散乱,下身骨架维持原样。农牧业为主。
2北方地区
★★★夏家店下层文化:
位于内蒙赤峰夏家店。青铜时代早期。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以装饰品为主,指环、耳环、牌饰。陶器,鬲、甗、鼎、尊、盆、豆、簋。彩绘陶器,多以白色画主题,红色填地,似于云纹、雷纹,与中原关系密切。大量墓葬。大的聚落有壕沟。墓葬竖穴土坑,葬具为土坯或石板砌成。
★★★夏家店上层文化:
分布于内蒙昭乌达盟、哲里木盟、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青铜器种类繁多,兵器、工具、装饰品为多,容器少见。铜器地方特色为主,也有中原常见器物,主体因素仍为本地固有,一部分来自中原列国。春秋时期。
3西南地区
★★★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
分两大期,早期约为商代至春秋晚期,晚期约为战国至西汉早期。早期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分布于川西。晚期以发现的墓葬资料为主,巴县东笋坝、法陵小田溪。包括今川西至重庆西部。晚期遗迹发现很少。巴、蜀文化难以区分,但各自成体系。
★★云南地区青铜文化:
万家坝墓群共79座墓,一部分大墓,多数为小型墓,分早、晚两期,年代约为战国时代,早期墓可能会延续至春秋早期。大波那墓葬,墓葬较大,年代约为战国晚期。青铜器有特色,戈、矛等兵器,铜剑。形制自成体系,与中原、巴蜀文化都不相同。马家坝墓葬中出土件铜器。
4东南沿海地区
几何印陶,有尖石器,有段石器。各地区间文化差别大。
本期名解★★★琉璃河燕国墓地
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乡*土坡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吸脂时期燕国的贵族墓地。这些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封土堆,死者头北足南一般是单人仰身直肢,分大中小型。随葬器物种类包括青铜礼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陶器、玉石器、原始青瓷、漆器等。青铜礼器绝大多数有铭文,且不乏长篇铭文,出土成套漆礼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墓地中多数中型墓殉人,大型墓墓和一部分中型墓有车马陪葬,早期墓中有的墓底设有腰坑,坑中埋狗。
★★★土墩墓
土墩墓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特点是不挖墓穴,只有平底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葬俗。
★★★晋候墓葬:
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晋候墓地,位于陕西省曲沃县。年代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曲沃晋候墓地是一处西周早期晋国王侯贵族墓地,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现已发现8组17座晋候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大量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晋候墓地的发现无疑是二十世纪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为确认西周时期晋国始封地以及晋国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失蜡法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造,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玉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该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九五计划”中的一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正式启动于年5月16日。年9月15日验收。年11月9日该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BC年向前延伸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BC年,夏商分界约为BC1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年,商周分界约为公元前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商后期从盘庚迁殷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提示TIPS近期我们已经对未修改群名片的同学进行清理,想加群的同学请加2群,入群后尽快修改群名片。备考中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院校研招办~~~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群:
1群:(已满)
2群:(供19级18级同学交流使用)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相关链接:
Vol.8
夏商周考古(上)
Vol.7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6
*、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5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Vol.4
旧石器时代(下)
Vol.3
旧石器时代(上)
Vol.2
中国考古学简史
Vol.1
考古学概论
长按识别